1分赛车稳赢技巧总结

关于诗歌的平仄变化规则大全

静静爱学习 22-02-23 270阅读

【导读】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学习查询网关注诗歌的平仄变化规则诗文内容,由静静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诗歌的平仄变化规则

一,什么是平仄 简言之,平仄是就声调而论。

汉字是单音节字,声调具有区别字义的作用。所以声调是汉语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哪个人的发明创造。

最先从理论到实践发现并运用声调的是南朝的沈约,他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即所谓的“沈分法”)。平指的是平声,仄的本意是“不平”,包括上、去、入三声。

平仄是相对于古四声而定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四声已大不相同。但是,今四声和古四声是一脉相承的:古平声分化成今四声的阴平、阳平两个声调。

古上声和古去声也大大致相当于今四声的上声和去声。古入声字消失了,只是在一些方言中,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那么,古入声字到哪里去了呢?分别转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四声里,叫“入派三声” (阴平、阳平通称为平声,再加上声去声,合计为三声)。这就会给今人识别平仄造成一定的困难。

进一步探讨,由于汉字的读音是由三部分决定的,即声母、韵母、声调。因此,平仄不单指声调,还和声母、韵母有关系。

除去声调外,韵母对区分平仄的影响要大于声母。因为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元音也叫母音;声母则完全由辅音构成,辅音也叫子音,顾名思义,子音没有母音发音响亮清淅,辅音发音时声音受阻。

还因为韵母处在音节中声母的后面,发音时大致以韵母的发音口型结束,声母只起到辅助发音作用。 二,为何要讲平仄 汉语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微妙多变的对比,也就是平仄交错,可以达到听觉上的享受,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形成汉语的音乐美。

平仄是汉语特有的东西,并非古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历代声韵学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语音规律后所达成的共识,也带有一定的约定束成的因素。 在客观听觉和发音时个人感觉上,我们不难接受以下事实:1,有的字发音时口型圆,发音部位放松,声音舒缓可延长。

而有的字发音时口型收拢,发音部位紧张,发音短促急涩。(即声母韵母的不同搭配所造成)2,发音时还有高低升降的不同,具体说有平的、升的、降的、曲折的(即声调的不同调值)。

平仄的区分正是建立在这种客观存在之上。经过对平仄合理安排的诗句,读起来缓急相间,高低起伏,长短结合,松紧交错,乐感自然而生。

否则嘴巴老是张着合不上或撇着张不开,而喉舌紧张不得放松歇息,真可谓“苦不堪言”。或者声调直来直去,绕去绕来,缺少变化,实在是“味同嚼蜡”。

有些诗读起来觉得拗口正是这个道理。 下面是一首“拗口诗”的精典之作,试体验平仄失调、换气不顺的感觉: 苦雨中寄鲁望 唐·皮日休 涔涔将经旬,昏昏空迷天。

鸬鹚成群嬉,芙蓉相偎眠。 鱼通蓑衣城,帆过菱花田。

秋收吾无望,悲之真徒然。 3、律诗中平仄的运用 我国诗歌发展到齐梁时代,开始有意识地讲求声律。

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以讲平仄、对仗为形式的格律诗。以前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没有要求的诗,叫“古体诗”,简称“古诗”或“古风”。

与之相对应的格律诗,叫作“近体诗”。 平仄是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平仄,是为了使诗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韵美。 律诗一般由八句构成,每两句为一联。

八句中第1、二句是“首联”,第3、四句是“颔联”,第5、六句是“颈联”。第7、八句是“尾联”。

首联、颈联又可称之为上联,颔联、尾联又可称之为下联。每一联中的上一句是“出句”,下一句是“对句”。

例如: 出 句 对 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 蜀帝春心托杜鹃。

(颔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颈联)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尾联) 律诗讲求“黏”、“对”。如果诗中的平仄格式不符合“黏”、“对”的规律,称之为“失黏”、“失对”,都是律诗的大忌。

所谓“黏”,是指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与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以上面所举李商隐《锦瑟》为例,首联对句第二个字是“弦”,为平声,颔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生”,也是平声。

颔联对句第二个字是“帝”,为仄声,颈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海”,也是仄声。颈联对句第二个字是“田”,为平声,尾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情”,也是平声。

这就是所谓的“黏”。 所谓“对”,是指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反。

以上举律诗为例:首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瑟”,为仄声;对句第二个字是“弦”,为平声。颔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生”,为平声;对句第二个是“帝”,为仄声。

颈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海”,为仄声;对句第二个字是“田”,为平声。尾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情”,为平声;出句第二个字是“是”,为仄声。

为何律诗制定“黏”、“对”规则时,落在每句的第二个字而不是其他字上?许多书里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根据我的看法,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朗读起来第二个字都比其他几个字容易引人注意。

这是听觉上的自然感受,几乎没有道理可言。 律诗的每一句,平仄句式都是固定的。

其中五言律诗有两类四种:仄起 甲1 仄仄仄平平 甲2 仄仄平平仄 平起 乙 1 平平仄仄平 乙2 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诗也有两类四种:平起 甲1。

二.会打油诗怎么把打油诗格律化

把打油诗格律化会失去俚俗、粗狂、滑稽等趣味。追求平仄也不利于口语化,关注对仗会失去平民化的风格。因此过于格律化,就不是“打油诗”了。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三.请求诗词押韵和平仄的规律

诗词的平仄 诗词是依照中古音系统作的,为了保持音乐性,要依照中古音的系统读。

(仿作是否也要照猫画虎,问题复杂,以后谈。)这是原则,或理想;真去读,就不能不顾事实的一面。

事实是我们不能完全照办。理由很多,其中最有力的一项是,以普通话为标准,我们已经没有入声。

笼而统之说,字字照《诗韵》发音,不只不可能,而且太麻烦。不可能,只好放松一些。

放松还可以有宽严的等级之别:严是平仄(不是四声)完全从旧,宽是只有关键字从旧。以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一首为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加点的字都是读音古今有别的(当然还是就语音系统说),其中除“论”这里旧读平声以外,都是入声字。

照入声读不可能,只好退一步,满足于维持仄声,即读如去声。这是严的一路,即凡入声字都读如去声。

可以再放松,只关键字维持仄声,其他非关键字从今音。这样,变读的字就只剩下“识”、“论”两个(“曲”读上声,不变为去声也可以)。

为什么可以这样放松?以下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问题由音乐性来,相当复杂,甚至相当微妙。

前面说过,格律是音乐性的基础,这话没说清楚;想说清楚,就要理清音乐性和格律的关系。先打个比方,音乐性是道德性的,要求严而细;格律是法律性的,所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道德管得宽,兼及路遇佳人多看几眼的小事(所谓诛心)。法律就不能这样,只要没严重到动手动脚就不管。

音乐性也是这样,也许情调的不同也应该算在内吧?如果竟是这样,那就,例如平声韵开朗,仄声韵沉闷,也就与音乐性有关了。还可以加细,如同是平声,十五删韵宜于表现豪放,五微韵宜于表现怅惘,也就与音乐性有关了。

还可以再加细,甚至同是仄声,同是十灰韵,以杜甫的格调高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为例,上声的“扫”换为去声字,“开”换为“裁”,且不问意义,音乐性也会差一些吧?这类细微的地方,我们一向不管,是因为:一,不能知道得一清二楚,因而就抓不准;二,即使弄得清,法令如牛毛,负担太重,也必将苦于无所适从。于是不得不退一步,走切实可行的一条路,也就是粗略的一条路,只求合于格律。

格律保证的是明显而重大的音乐性,此外就都交给作者去神而明之了。 格律,与声音有关的主要是两种:一是押韵,二是平仄协调。

先说押韵,这是用回环的方式以表现音乐美。韵字一般放在句尾。

说一般,因为,如《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韵字是放在句尾的虚字之前。中古以来的诗词之作就不再有这种形式,所以也可以说,韵字都是放在句尾。

押韵的格律要求是韵字要同韵(这是就近体说,古体和词限制较宽,详情留到后面说),所以读,遇到韵字古今音不同(主要是平仄不同)的,就要从旧,以保持押韵的音乐美。举下面几首为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欧阳修《采桑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读平声)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前两首是诗。第一首押平声十四寒韵,第四句“看”照今音读去声,不能与“寒”、“盘”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要读平声。

第二首押入声九屑韵,韵字照今音读,“绝”是平声,雪是上声,不能与“灭”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都要读如去声。后两首是词。

前一首押平声六麻韵,上片末尾的韵字“车”,今读chē,不能与“华”、“家”、“哗”、“斜”、“花”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要读chā。后一首基本押入声六月和九屑韵(只有“阔”是七易韵,词韵第十八部入声五物、六月、七易、八黠、九屑、十六叶同用),“歇”、“发”、“噎”、“别”、“节”、“说”今都读平声,不能与“切”、“阔”、“月”、“设”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都要读如去声。

2 诗词的平仄 就押韵的格律要求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指平仄协调,下面谈)拘束着,就放松些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

例如上面举的四首,第二首的“独”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同理,第三首“直”也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这是宽的一条路,只求合乎格律,或只管关键字,用大话说是得凑合且凑合主义。

目的是减轻负担,让大量有志于学的人不。

四.七言诗的平仄关系是什么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一、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二、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一、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一、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七律的平仄规律

汉字的四种声调,又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

其中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

而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旧读入声的字也归入仄声。

仄是倾侧的意思,即不平 。 字的平仄在诗句的安排中非常重要,凡是格律诗词都讲平仄。

古体诗对平仄的要求虽然不那么严格,但也要大体安排适当,才能使诗句的声调出现高低起伏,富有音乐性,使之琅琅上口。平仄在格律诗中是怎样交错的呢?例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的第5、第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其平仄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仄仄,仄仄后面跟平平,最后一个仄字。而仄起句是仄仄后面跟平平,平平后面跟仄仄,最后一个平声字。

这就是平仄交替。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六.写古体诗的平仄要求

古体诗的平仄没有任何规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规则,那么,唐宋以后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应该完全自由的。但是,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越好,以为这样才显得风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拗句: ⑴从三字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种三字尾: ⒈平平平。这种句式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点。 ⒉平仄平。 ⒊仄仄仄。 ⒋仄平仄。 ⑵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2、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2、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还有第4、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试拿岑参《白雪歌》开始的八句来看,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三句,即“胡 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狐裘不暖锦衾薄”,合乎第二种情 况(同时也合乎第一种情况)的有五句,即“北风卷地白草折”,“千树万树 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现在再举一个例子: 岁晏行 [唐]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萧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 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 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 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 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 哀怨何时终? 在一首诗中,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农”,“万国城头吹画角”),其余都是拗句,而且在九个平脚的句子当中就有七句是三平调。可见不是偶然的。

满意请采纳

以上相关“诗歌的平仄变化规则”诗文内容,关注学习查询网,带你见识更多诗文化。